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定陶区  > 正文

特色产业育品牌 乡土产品变名品
——定陶区马集镇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侧记

作者: 刘卫国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4-08-22 09:48

8月16日,定陶区马集镇马楼村的扫帚加工车间里,工人在各自的工位上一字排开,湿润、绑扎、整形,一派繁忙景象。制作好的扫帚和待加工的高粱穗堆积如山,拉成品和送原材料的车辆络绎不绝。

据了解,马楼村绑扫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,“家家种高粱、户户绑扫帚”是以前村中的真实写照。十几年前,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种自产原材料自家加工的“作坊式”生产模式,因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,从业的家庭和人员日益减少,曾经远近闻名的“扫帚村”不再辉煌。

失去传统手工业的加持,村民的收入变少了,村庄整体发展遭遇“瓶颈”,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。近几年,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,建立了“党支部+特色产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让扫帚加工散户“抱团”发展,大力拓宽群众增收空间。

黄国涛一直都是在自家院中生产,采购、加工、销售都是他“一肩挑”,随着市场的好转,手工技艺和营销技术都出众的他越来越不“安分”,做大做强的想法十分强烈,但是土地和厂房成了“拦路虎”。村“两委”得知情况后,主动向上级争取资金,并积极协调土地,建成了一座600平方米的创业车间供他使用。

创业车间交付后,黄国涛立刻购置了机器,招聘工人,成立了合作社,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。

“现在厂里有40余人,年龄在50-70岁之间,都是村里绑扫帚的行家里手,他们挣钱和顾家两不误,还能把村里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。”黄国涛说。

在扫帚加工车间内,村民张二次正娴熟地制作扫帚,选穗、排杆、捆扎,几个动作干脆利落,再加上机器的助力,短短几分钟,一把高粱穗有了扫帚“模样”。他高兴地说:“扫帚可是马楼村的‘传家宝’,我今年72岁了,干着还挺顺手,一天能挣七八十元。到了这个年纪,真没想到这种老手艺还能派上用场。”

马楼村的扫帚做工精细、结实耐用、品类齐全,让越来越多的客户慕名而来。目前,合作社已建立“批量直销、线上配货、供需到店”的销售模式,与大量企业、商铺、单位建立起长期供应关系,加工链和销售链不断延伸。

马集镇党委政府结合各村实际,因地制宜发展种植、养殖、手工业等特色产业,培育了大李家村和刘庄村粉条、蔡楼村粉皮、大刘楼村食用菌、梁堂村葡萄、白菜王庄村长茄等特色产业品牌,打造“一村一品”村15个、乡土产品名品村8个。

“我们从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、推广党支部引领规模化经营等多方面入手,大力培植乡村经济实体,激发经济贸易的活跃度,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,提升农村就业率,引领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小康之路。”马集镇党委书记孔磊说。

通讯员 梁绍亭 记者 刘卫国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